提到乾隆的皇子,永璘深受皇恩較為深厚。他出生的時候,父皇已經56歲了,孫子都出生了一大半了。永璘兩歲的時候,父皇的首位皇曾孫就出生了,他就成為了小叔祖了。他與嘉慶帝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皇兄掌握朝廷大權后,就晉封他為和碩慶親王,并且將和珅查抄后,將和珅的府衙賞賜給永璘,并且將和府中一半的財產全部賞賜給他了。因此,皇兄對永璘的恩賜也是十分豐厚的。
世受皇恩的永璘,他的后世子孫怎麼樣呢?
1.長子綿恒(1789-1789年)。綿恒是永璘的長子,外公是乾隆朝有名的一等公阿里袞,組織可惜活了17天就夭折了。
2.次子未有名(1793-1795年)。綿恒的同母弟,活到三歲就夭折了,可能長兄那年大修宗譜有名字,他就沒有名字了。
3.三子綿慜(1797-1836年)。
永璘第三子,嘉慶帝皇侄。嘉慶七年,晉封輔國公;十七年后,加封為固山貝子。
嘉慶二十五年,父親永璘去世,綿慜作為實際上的長子,承襲了爵位,遞減為多羅郡王。后賞賜內廷行走。
道光三年,賞戴三眼花翎,奉旨掌管中正殿和雍和宮的事務。
道光十四年至十六年,掌管八旗軍務。
4.四子未有名(1809-1809年)出生當日就卒。
5.五子綿悌(1811-1849年)
永璘第五子。膝下無子,綿性長子奕劻奉旨過繼給綿悌為嗣子,后在光緒朝晉封為親王爵,世襲罔替。
1820年,伯父嘉慶賞賜三品頂戴;1827年,賞賜頭品頂戴。
1831年,授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并賞賜散秩大臣;1837年,晉封為不入八分鎮國公。
1841年,出任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官居正二品。次年,因緣事降低爵位,成為三等鎮國將軍。
1849年,綿悌去世,享年39歲,堂兄道光追封他為固山貝子。
6.六子綿性(1814-1879年)
道光朝,綿性先被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后因緣事被革爵革職,去世后賞賜副都統職銜。
綿性是永璘的幼子,在道光朝和咸豐朝皆受到了重用。
首先,綿性在道光朝曾任正紅旗漢軍副都統、鑲紅旗漢軍統領、內閣學士享受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二年因緣事被革職然后發配到盛京。三年以后,才被釋放回到京城。
咸豐朝,先賞賜綿性二等侍衛,后賞賜在乾清門行走,然后還擔任了阿克蘇辦事大臣,官居正三品,但是上次了副都統銜,因此以正二品的品級來任職。
同治朝,因緣事后,并沒有在朝廷任職。他是乾隆帝位下最后一位離世的皇孫。
1.孫子奕緣(1817-1818年)年2歲夭折,無嗣。
2.孫子奕斌(1827-1833年)年7歲夭折,無爵,無嗣。
3.孫子奕劻(1838-1917年)
奕劻本來是永璘第六子綿性的長子,后因永璘第五子綿悌無子,奉旨過繼為嗣。來看看:
他是在同治光緒兩朝受到重用的宗室重臣,道光年間僅僅承襲了嗣父的爵位,遞減為輔國將軍。
咸豐朝,奕劻被賞賜固山貝子爵位,此時奕劻已經被咸豐所看中,前途無量。
咸豐五年授予散秩大臣,后擔任鑲紅旗總族長,并賞賜御前行走,奉旨掌管正紅旗覺羅學事務。
咸豐八年底,授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
咸豐十年,晉封為貝勒爵位,并賞賜三眼花翎,奉旨去管理圓明園的八旗事務。
同治朝,曾擔任查城大臣、內大臣、署理鑲紅旗蒙古都統、奉旨管理鑲紅旗蒙古新營【房☆事】務等。
光緒十年開始,奕劻被慈禧太后所賞識,進一步晉封為多羅郡王爵位。一個從承襲的輔國將軍已經升到了郡王,已經是了不起的宗室成員了。
光緒十六年,朝廷組建海軍,奕劻署理海軍衙門,辦差得力,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一致好評,后晉封為親王爵,世襲罔替,鐵帽子親王。
後來,在清朝末年擔任外務部大臣,專門為朝廷處理外交事務。
4.孫子奕勛(1839-1865年)
咸豐朝賞賜二等侍衛,同治朝去世,年僅27歲,并未授封爵位。
5.孫子奕功(1853-1900年)
同治末年,授予三等侍衛;直到光緒九年授予二等侍衛;光緒十三年,繼續賞賜三品頂戴;光緒十五年授予頭等侍衛。
光緒十六年開始,署理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官居正二品。后還在光緒朝擔任正紅旗護軍統領、鑲紅旗滿洲副都統、專操大臣、御前侍衛、鑾儀衛、奉旨管理河道事務、署理查城大臣、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新營【房☆事】務大臣、奏事班領。
光緒朝去世后,朝廷追封為太子少保,賜予謚號「忠壯」。
6.孫子奕勵(1869-1870年)年2歲夭折,無嗣。
總結:從永璘的兒子來看,六個兒子中有三個兒子均早年夭折,其中三子綿慜承襲爵位為郡王,五子綿悌是追封的固山貝子,幼子僅僅是副都統正二品職級。
從膝下的六個孫子來看,其中三位早年夭折,奕勛在朝廷要稍微差一點,晉被封為二等侍衛,英年早逝。其中奕功在朝廷是有著功績的,去世后還被追封為太子少保,還增加了謚號,一般的大臣是沒有這樣的機會。
要說永璘子孫中在朝廷較為突出的,那就是孫子奕劻,有緣被慈禧太后所賞識,成為了清朝最后一位鐵帽子親王,享受的待遇也是相當豐厚。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