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近代中國彪炳青史的人物,他于1847年考中進士,開啟了自己的仕途,隨后他進入曾國藩的幕府,并從那時候起開始編練淮軍,慢慢的培養起了自己的勢力。
他曾追隨曾國藩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后又開辦洋務,創建近代工商業,并一手建立起了北洋海軍,為日后叱咤風云的「北洋系」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他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可以與格蘭特、俾斯麥相提并論的實權派人物。
1901年李鴻章去世,后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由于他在外交上奉行妥協的政策,經其手簽訂了很多出賣國家利益的屈辱條約,而在北京與多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后,他終在一片唾罵聲中離開了人世。
李鴻章去世后被追封為一等侯,這是一個可以世襲的爵位,代表著李家已經踏進了貴族的圈子,他的家族有足夠可以炫耀的資本,也有足夠的能力平步青云,而他的后人們也確實在他的萌蔭之下出落成了人中龍鳳、非富即貴。
兩個兒子,一個孝順一個貪財
李鴻章膝下共有三男二女,長子李經述,娶了張之洞侄女為妻,李鴻章死后襲了侯爵位,李經述相貌堂堂,才華橫溢,幼時曾國藩看見他時就曾說過:「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但造化弄人,李經述并沒有成就棟梁之才。
這倒不是因為李經述的能力不行,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22歲就金榜題名了,可謂前途似錦。
但是他太孝順了,李鴻章死后,李經述每想到父親都覺得是自己沒能照顧好父親,悲傷過度、不能自己,好幾次都想到自盡。
就這樣,李經述的身體越來越糟,漸漸體力不支、形容憔悴,他自知時日無多了便寫下了遺書,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世人多流傳他是吞金而亡,消息傳來朝野大為震驚,朝廷特下旨褒獎李經述的孝行,李經述也被稱為了清代第一孝子。
李鴻章的二兒子李經邁是李鴻章的側室莫氏所生,由于不是嫡子未能襲爵,但他自幼聰明伶俐,甚得李鴻章的寵愛。
李經邁是在李鴻章53歲的時候生下的,所以李鴻章對于這個小兒子傾注了更多的心血。
也正是由于李鴻章的關系,李經邁得以入朝為官,據李家家譜記載,都是特賞主事,特賞員外郎,特賞頭品頂戴云云,這「特賞」二字就足可說明一切。
所幸的是李經邁足夠聰明,而且也足夠努力,于是他的官運倒也亨通,29歲時就已出任清朝駐奧匈帝國大臣,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駐外使節,卸任之后回到國內又先后出任光祿寺卿、按察使、民政右侍郎等多個職位。
李經邁在官場上做的可謂是風生水起,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傳世兩百多年的大清王朝轟然傾覆了,宣統三年,裕隆太后頒布了退位詔書,大清國沒了。
面對國家的改弦更張,李經邁并沒有太多的不適,憑借著多年外交工作的經驗和積累的人脈,他同英國大使館拉上了關系,并憑借著這層關系做起了「中間商」的買賣。
而所謂的「中間商」就是在中國政府向英國借貸時候,從中收取回扣。
的這是一樁無本萬利的買賣,據說李經邁從中獲利每次都達數百萬之巨,精明的李經邁又把這些錢用來投資,很快就賺的盆滿缽滿、富得流油,他的家里富麗堂皇、堆金積玉,在那個年代就有自己的私人輪船。
財大氣粗的李經邁也沒有忘記撈取政治資本,正是在他的運作下,成功聘請了莊士敦擔任溥儀的英文老師。
後來他還積極參與張勛復辟,在短暫的日子里擔任了相當于外交部副部長的職務,但這場鬧劇沒有撐過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