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常見的水果蘋果,并不叫「蘋果」,而是一個很有唯美感的名字。
後來人們為了叫法更加簡化好記,才改成蘋果,但學習我們文化多年的日本,卻將蘋果的古名沿用至今。
現代有些崇洋媚外的人喜歡推崇日本文化,覺得日本的有些東西更加優雅動人,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優雅動人都是來源于我國古代。那你知道蘋果的古名叫什麼嗎?
蘋果原產歐洲和亞洲中部地區,種植范圍廣,大多數溫帶地區都有種植蘋果。
我國北方地區好些省的蘋果產量很大,僅陜西一個省的蘋果產量,就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且占全世界的七分之一,種植面積超過1100萬畝。
此外,西南、西北的云、貴、甘、藏四個省,也是蘋果產地。蘋果是個很好活的農作物,不太挑地方,南北緯只要是30 到50度之間的地帶,蘋果都能健康生長。
蘋果的種植歷史由來已久,最開始,我國種植的蘋果在新疆西藏一帶。那里地廣人稀,夜晚寒冷,白天暖和且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合蘋果生長。但由于人少,蘋果樹結果之后率先去嘗鮮的是鳥兒。
有了這個畫面,古人便給蘋果起了個貼合意境的名字——林檎。
賜名既體現出了樹林中的動物吃果子的情景,又表現出了蘋果的美味。根據傳統說法,鳥兒啄過的水果肯定甜。
那這麼好聽的名字,為什麼後來要改掉它呢?又是什麼時候改成蘋果的呢?
古代時,蘋果的口味沒有現代好,有些酸澀,個頭也不大。
在我國種植一段時間后,蘋果沿著絲綢之路傳了出去,西方人得到蘋果后,在種植技術上進行了一番改良,讓蘋果的外形和口味都得到了改善。改良后的蘋果在外面鍍了層金,又傳回了中國。
有佛經記載,唐朝時有一種水果叫頻婆果。《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里說:
「頻婆果,此譯云相思也。」
小說《西游記》里,吳承恩也寫到,唐僧司徒取經回來后,唐太宗設宴招待他們師徒,其中有樣水果就是頻婆果。
頻婆果的外形,跟蘋果完全不同,它似豆莢狀,果實在殼里。我國的古漢語中,頻婆翻譯過來是指相思。
頻婆果外表顏色紅潤,里面果實滋潤,于是《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又說:
「唇口丹潔,如頻婆果。」
那頻婆果與蘋果在外形上完全不同,二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呢?這里的原因也能在佛經里找到答案。
唐朝還有個僧人,法號慧琳,他在他的《一切經音義》里對「唇口丹潔,如頻婆果」的解釋為:
「丹,赤也。潔,凈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隨著佛教的大范圍傳播,這些經文里提到的頻婆果,也逐漸被口口相傳說成了「頻果」。
元朝時,由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好戰,疆土不斷擴大,來自中亞的水果傳入了我國,蒙古人用唐朝佛經的稱呼,將這種舶來品叫做「平波」,或「平坡」。
像《元宮詞》、《扈從詩后序》等文學著作里,都提到過平波果。到了明朝后期,京城一代出現頻果和蘋果的說法開始多起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叫「蘋果」這個稱呼。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群芳譜》修撰時,里面正式將這種水果寫為「蘋果」。
這時的蘋果為北方名果,康熙地專程對它的分類做了一番研究。他十分喜歡吃蘋果,賞賜下人或大臣的時候,也常用蘋果。
就這麼演化了多年,「蘋果」一詞最終定了下來,作為該水果的正式名稱。現在,蘋果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叫的十分順口。
其實日本人保留林檎的叫法,不是他們覺得這名稱好聽,詩情畫意,而是他們在唐朝時期最喜歡往中國跑,一呆就是很久,學習各種唐朝文化。
學了林檎的名字回去后,沒經過我們這邊的多次名稱改革,就一直那麼叫了下來。
而蘋果傳出國,在外面溜達了一圈改良后回國,與傳統林檎嫁接,種出來的果實質量更好,又大又甜。
晚清時期,西洋有種蘋果傳入中國,品種更加優良,我國百姓也喜歡上了這種口感的蘋果,以前口感較綿的蘋果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蘋果一次繼續用在新品種的上。
曾經的「頻婆果」、「平波」、「林檎」等,也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