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菜筐是否應該被禁止進入捷運車廂?近日,有關重慶捷運「背簍專線」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或許,這本不是一個爭議,如市民感慨,「搭捷運上班是為生活,搭捷運賣菜也是為生活」。
為趕上第一趟捷運,挑著水果、背著蔬菜的菜農果農們,天還沒亮就要從家里出發。他們乘坐27站捷運,才能抵達農貿市場,為的是能賣上稍高一點的價格。
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將阡陌成片的鄉村與高樓林立的都市相連,是山城的「血管」,運送著暖人心的日常煙火。「以人為本」是「背簍專線」背后的運行邏輯,也是城市治理這個大課題的宗旨。
記者搭乘「背簍專線」,切身感受山城重慶「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菜背簍」的城市溫暖。
清晨,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的菜農果農們搭上第一趟捷運列車。
搭乘「背簍專線」去城里
清晨5時30分,天還沒有亮,家住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的張文勝跟老伴李永碧就從家里匆匆出發。昨晚老兩口就已經把菜裝好,張文勝挑上扁擔,李永碧背上背簍,要趕捷運4號線石船站6點32分的第一班捷運列車。
清晨6時許,菜農們「背簍專線」石船線排隊等候進站。
再過兩個月,張文勝就80歲了,老伴李永碧今年73歲。張文勝說,他與老伴兩人每個月能領到兩千多元養老金,兒子在外從事空調安裝工作,收入不高風險高,老兩口在家閑不下來,種了三四畝蔬菜,每天早上搭乘捷運去市區售賣,「這三筐菜賣完能有百多元錢,市區的顧客喜歡新鮮蔬菜,人流量大,一般情況下上午十一點多就能賣完回家。」
除了市區人多菜好賣以外,因老兩口年紀已經超過65歲,符合重慶公共交通對65歲以上老年人實施免票的政策,因為老兩口搭乘捷運往返不需要任何費用,這一筆也省了下來。從家到捷運站,有兩公里路,還要肩挑背扛,對于上了年紀的張文勝和李永碧來說不太輕松。20分鐘后,張文勝跟老伴風塵仆仆地趕到了石船站,等待站點開門。
石船鎮位于重慶市渝北區東部,地圖上顯示,離市區路程有40多公里。2022年6月,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石船站開通運營后,像張文勝夫妻一樣,搭乘捷運去市區賣菜賣水果的村民開始多了起來,慢慢地,4號線被大家親切稱為「背簍專線」。
「背簍專線」車廂內。
「最開始都不知道捷運可以上背簍,我特地到捷運站問,知道了可以背背簍上,慢慢大家都開始背背簍和挑扁擔坐捷運去市區買菜了。」今年72歲的王尚明是石船鎮黃嶺村人。今天,他挑著一百多斤血橙要去觀音橋(觀音橋是重慶主城江北區四大商圈之一)售賣,一斤血橙能賣上兩塊五毛錢,算下來兩筐血橙能賣上兩百多元。
因為水果質量好,王尚明的擔子里有好幾袋已經用塑料袋打包好的血橙,這是老顧客在他這里提前預訂的。十幾年前,當地發展水果產業,給村民們提供了果樹苗,王尚明家里種了100多棵果樹,現在年產量有兩三千斤,「我們只有慢慢挑出來賣,賣不完就只能爛了。」
捷運人性化安檢
6點10分,天邊出現一抹微光,來自石船鎮附近場鎮的菜農果農們已經在石船捷運站1號進出口排好了隊,他們等待著10分鐘后開閘進站。
3月27日清晨,石船鎮菜農陳仁均(左一)在捷運站閘門口排隊等候進站。
排隊時,大家放下了扁擔和背簍,開始討論蔬菜價格行情。有菜農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賣菜的地方比較靈活,有時去觀音橋的農貿市場,有時去黃泥磅跟人和(記者注:上述三地均位于重慶主城市區居民區),「最好能夠固定攤位,有些顧客覺得菜好,下次還會再來。」
排在第一位的是75歲的陳仁均,他今天背了一背簍冬寒菜(又名冬莧菜)。陳仁均說,前幾日冬寒菜能賣上兩三元一斤,但現在還不知道行情,「賣菜的人多,價格就要香音些(記者注:香音,重慶方言,意思是實惠),賣的人少,就要貴一點,具體價格要去市場上看價格才行,也要跟顧客討價還價,每次交易的價格不完全一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