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的安定與否,關系是十分重大的。通往印度、阿拉伯與波斯各國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西出玉門關,至蔥嶺以東的一段;恰為突厥與吐蕃南北夾峙著,東北由營州(今遼寧朝陽)出關穿過遼東地區,則是與靺鞨族及朝鮮、日本交往的要途。
因此,唐初以來對越境的用兵,主要就集中在東北和西北兩個方面,而尤以西北為重要。這除了絲綢之路的關系外,還由于關中為中央政權所在,距西北邊境較近,從都城的安全上考慮,也不能不是重要原因。
貞觀年間,唐太宗擊敗了東突厥、薛延陀、吐谷渾,平定了高昌;又與吐蕃松贊干布和親,高宗時,東面戰敗高麗,北敗西突厥,似乎是武功顯赫,可以四邊安寧了。
可是,事與愿違,西突厥勢力復起,吐蕃和契丹、奚的勢力也紛紛崛起。
武則天為對付他們,曾傷透了腦筋,仍沒有很好解決。于是,這些邊患問題又延續到玄宗時期,這對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吐蕃勢力的強盛。
吐蕃王松贊干布,于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其子早死,由孫繼承王位,而軍國大政皆由祿東贊操縱,祿東贊即貞觀時為松贊干布派赴唐朝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性格剛毅,很有節制能力,頗得唐太宗的賞識。
他是吐蕃擴大實力吞并鄰近諸羌、雄霸本土的策劃者,又是指揮作戰的實行者,在吐蕃上層集團中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祿東贊死后,吐蕃政權由其兒子欽陵等兄弟壟斷。他們自恃兵力強盛,經常發動戰爭,與唐王朝對抗,并成為唐朝西部強大的威脅勢力。
吐蕃出兵攻唐大致有三路。
一是北路,先攻吐谷渾,占有后,再進攻龜茲等地區,一度追使唐放棄安西四鎮,由此其兵力經常騷擾甘、涼等州。一是中路,從今青海進攻河、湟地區。一是南路,進攻今四川西北部的茂州等地。
三路之中,吐蕃從青海一路出兵最為便捷,一是離唐邊境較近,二是地形復雜,而唐廷在這一地區的防守力量較為薄弱。
當時吐蕃處于兵力強盛時期,其所占有的地區東與涼、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攻陷安西四鎮,北抵突厥。其勢之盛,是漢魏以來所未有。
武則天統治時,與吐蕃多次交戰,其結果是勝少敗多。
武則天經過長時期的準備,于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派武威軍總管王孝杰率大軍與吐蕃交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收復了安西四鎮,隨即派三萬大軍鎮守。後來,吐蕃欽陵遣使向唐請和,條件是要求撤罷安西四鎮之兵。
四鎮是甘、涼等州(即河西走廊所在地)的屏障,唐統治集團當然不能答應。
但吐蕃勢大,為避免戰事,武則天接受了郭元振的建議,以河、湟地區罷兵為交換條件,雙方達成了協議。
不久,吐蕃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矛盾斗爭,吐蕃王器弩悉弄派兵討伐欽陵,并迫使欽陵自盡,徒黨潰散。器弩悉弄后病死軍中。諸子爭奪王位,又是一場內亂,加上人畜疫病,所以吐蕃的騷擾暫時平息了一段時期。
中宗時,吐蕃新贊普的祖母派使者至長安,為其孫請婚,中宗遂以雍王守禮的女兒金城公主嫁給新贊普,這是繼文成公主之后入藏的第二位唐朝公主。通過和親中宗與吐蕃共立唐蕃會盟碑,以修永世之好,唐與吐蕃的宰相也分別在碑上署了名。
睿宗即位,送金城公主入藏的唐朝大臣楊矩,繼任為鄯州(治湟水,今青海樂都)都督。
由于吐蕃統治者厚賄這位都督,并借口為金城公主置湯沐之所,要求讓出河西九曲之地。
楊矩當即上奏,獲得了唐廷的批準。河西九曲,在今青海赤嶺以西黃河上游盤曲的地帶,地當青海湖的東南面。
該處土地肥沃,是畜牧和屯兵的良好場所,而且又靠近關隴之境。
吐蕃占領這一地區后,筑橋建城,設立獨山((今青海同德)、九曲(今青海貴南)二軍,距積石(軍治今青海貴德西南)三百里。他們在逼臨唐邊境的地區養兵、屯糧,力量增強,特別是占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騷擾唐關隴地區就更加容易了。
這是睿宗時期在處理吐蕃問題上的失策之處。
唐玄宗繼位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吐蕃相坌達延致書唐宰相,要求派大臣至河源(治今青海西寧市東南)商定兩國封疆,然后結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