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商周以來一直到清朝末年,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出現過不知多少將相,連帝王也是不勝枚舉。
但在這麼多君臨天下的王者之中,真正千古一帝的稱號,還是不得不給到那位發明了「皇帝」二字的始皇帝嬴政。
生前,他就給世人留下了太多浩大的傳奇,而在死后,他的陵寢在當代左右了千萬百姓命運,在后代留給了子孫至今未曾揭開的神秘面紗。
1996年,中國方面聯合德國的官方專業考古隊來到了西安,此行的目的正是借助德國最先進的核磁掃描技術,對秦始皇帝陵進行一次深入的探查。
雖然工作者們原本就都滿懷期待,但最終發現的秘密仍然震驚了所有人以及世界......
帝陵的故事其實早于秦始皇元年便開始了,雖然這個時候嬴政初登大寶,并且剛過十三歲的年紀,但在戰國時代,這種習俗在各國皇室中已經蔚然成風,并不罕見。
而這片帝陵的負責人則同樣一點也不簡單,總設計師的名字是大秦第一謀士、丞相李斯,全程監督的包工頭叫做章邯,大秦的最后一位名將,險些替秦朝續命的一代奇才。
嬴政自命為「始皇帝」,他縱橫四海、一掃八荒,陵墓自然也要修得空前絕后,于是他選擇了秦嶺北麓的驪山,發動了七十多萬囚徒,歷經了整整三十八年,乃至于秦朝即將覆滅的前夕,陵墓才堪堪完工。
而隨著帝國的覆滅,這座蓋世皇陵也就此沒入歷史的煙塵中,但所幸自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的一聲令下,始皇陵有了專門的守陵人,之后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明令對皇陵嚴加保護。
但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于各種原因以及戰火,許多皇陵以及將相陵墓都遭到了盜毀或破壞,所以到了新中國建立以后,考古學界的工作者們開始著手,想要發掘一些大墓,起到保護和文物收藏的目的。
于是在中央的批準下,部分考古發掘正式展開,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大學者郭沫若率領的團隊了,在1956年5月,他們通過國家批準,開始發掘明十三陵之中萬歷皇帝的皇陵——定陵。
考古隊的行動,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認為那部曠世奇書《永樂大典》藏在定陵之中,但他們卻沒有作好萬全準備、忽視了很多現實情況,最終導致定陵被打開的時候,許多極其珍貴的文物因為氧化而直接損壞甚至損毀。
這件事在當時震驚了中外,成為了我國考古史上至今的一大傷痛,周總理也因此發出「十年內不開帝王陵」的嘆息。
因此,即便後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但在沒有百分百把握的情況下,一些著名帝王的皇陵再也沒有被發掘過,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以及秦始皇陵等。
時間一直來到了1974年,這年的3月,家住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的一個農民在自家田地附近想要打一口井,途中無意挖出了幾個破碎的陶俑,他覺得奇怪,于是果斷向當地文物部門報告。
這一個無心之舉,直接開啟了震驚環球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成為了中國享譽世界的招牌,幾乎能夠與長城并列。
但兵馬俑是什麼?是秦始皇陵隨葬坑內的大型陪葬品之一,在商周時期,君王們還酷愛殺死大量活人以陪葬,到了後來便都改為了用陶土、石料制成的人俑。
因此,隨著兵馬俑的面世,所有目光再次聚集到了秦始皇陵身上——如果一個隨葬坑便如此驚絕,那傳說中的帝陵內,又會是什麼光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