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對孩子的性格、習慣影響很大,把家里做一些簡單的空間規劃,就能激發孩子潛能,改善親子關系。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找我吐槽。
她女兒去年升初一,全家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騰出了家里空間最大、采光最好的臥室,給孩子打造了一間書房。
女兒一回家,家里人連話都不敢大聲說,生怕打擾了孩子。
她想著,孩子在這樣窗明幾凈、獨立安靜的環境里學習,能夠更加專心、自覺。
可事實卻「【啪☆啪】」打臉。
女兒寫作業越來越拖拉,每次都能磨蹭到半夜。
有一次,朋友偷偷推開門縫想要一探究竟,卻發現孩子壓根沒在看書。
一會摸摸這,一會摳摳那,後來索性躺到床上玩手機去了......
「我當時就火了,給她一頓臭罵,真是要被氣死了!」
她說自己小時候,在農村都是搬個凳子寫作業,搬哪是哪,從來也沒讓大人操心過。
而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專屬的書桌書房,為什麼反而這麼不自覺呢?
書桌擺在哪兒
影響著孩子的自律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慶應大學研究員四十萬靖的經歷。
他家老大,從小就不愛在書房寫作業,反而特別喜歡在客廳的餐桌上寫作業。
弟弟妹妹在客廳里追逐嬉鬧,大人總擔心太吵會影響老大學習,可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回自己房間。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孩子喜歡的其實不是客廳,而是那種呆在家人身邊的感覺。
後來,他花了6年時間,走訪了200個學霸家庭,結果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那些自律專注、成績突出的孩子,大都不喜歡單獨在自己的房間學習,而是更愿意在家里的公共區域學習。
比如學霸A,家里放了一張大桌子在客廳,可以當乒乓球台,孩子回來可以和爸媽一起打幾下球,一起說話聊天。
這里也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孩子學習,爸爸看報,媽媽在旁邊不遠處做家務。
相比自己房間里的書桌,A更愿意在這里看書。
A說,跟父母呆在一起,自己會更安心,學習也會更加認真。
多數父母都以為,一個獨立安靜、功能齊全的書房,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空間。
可恰恰相反,自己一個人單獨學習寫作業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分心、走神。
電視劇《小舍得》里,歡歡總是被父母要求一個人在書房里寫作業。
偶爾弟弟過來了,爸媽便會如臨大敵般將弟弟抱走,生怕打擾了歡歡學習。
可是,歡歡寫作業的時候特別愛開小差,爸爸不進來盯著,她就偷偷看漫畫。
遇到題目做不出來,她就開始摳橡皮,心情也越來越郁悶。
腦科學家認為,人的大腦在工作時,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不斷變化的。
孩子身體和情緒上的感受,也會刺激大腦。
倘若把孩子放到沒有任何人氣和雜音、甚至是緊閉房門的空間里,他一個人孤獨地坐在寫字台前,要與睡魔作斗爭,要拒絕手機和游戲的誘惑,還要面對很多大人都束手無策的難題.....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有種強烈的被「孤立」感,大腦自然很難集中精力思考。
當學習變成了孤軍奮戰,孩子很快就會失去主動的欲望。
孩子的書桌擺在哪兒,會影響他學習的心情和效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