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扁鵲倉公列傳》來看,扁鵲是出現在中國正史上的第一位醫家,有「神醫」之名。但細究史料就會發現,關于「扁鵲」的記載真假難辨。
扁鵲治療趙簡子不幸病癥、巧醫虢太子「尸厥癥」、望齊桓侯之疾、在咸陽遭秦太醫李醯妒忌殺害等事跡的時間橫跨三百多年,而且他的行醫足跡遍及如今的山東、河北、河南、陜西等地。
這些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關于扁鵲到底是不是真人,歷來爭議頗多。
為了力求客觀嚴謹,2017年修訂的中學歷史課本去掉了關于扁鵲的介紹,考古卻有了新的發現。2013年四川成都的老官山漢墓出土了9部醫書竹簡,專家們研究數年后發現,其中就有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派的典籍。廣大網友看到新聞后不禁驚呼:神醫真的存在!
扁鵲到底是誰?
被歷史教科書「除名」的「扁鵲」其實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秦越人(秦少齊),他與華佗、張仲景、孫思邈和李時珍一起并稱中國古代五大醫學家,后世尊為「醫祖」。
相傳他創立了「望、聞、間、切」四診法,奠定了中國中醫理論的基礎。
綜合分析《史記》《戰國策》《說苑》等眾說紛紜的古籍記載來看,「扁鵲」這個稱號更像是以秦越人為代表的一些醫術高明的醫家及其弟子的總稱。
他們的行醫足跡遍布各地,「隨俗為變」,作為醫、藥、技全科精專的「神醫扁鵲」而名揚天下。
相傳秦越人亡故以后,由于他親撰的遺作散佚,弟子為了紀念老師,把所做的《難經》冠以了「扁鵲」之名。「扁鵲到底是誰」之謎由此愈發撲朔迷離,爭論不休之下,這個歷史人物就從中學生的課本里消失了。
扁鵲醫派對中醫的貢獻
從傳世典籍來看,扁鵲及其傳人堪稱中醫史上的第一醫學學派,在戰國、秦漢時期產生過不小的社會影響。早期的扁鵲醫派堅持巫、醫分離,以重視脈診、針石療法為核心特色,在傳承中逐漸成為歷代醫家的「公器」,如涓流匯聚入海一般,形成了中醫療法的特色。
《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典,其底本就是「黃帝、扁鵲脈書」,原是扁鵲醫派弟子秘傳的典籍。傳自漢代淳于意時,他因為觸犯了刑律被押送到長安受肉刑,小女兒淳于緹縈勇敢上書救父,感動了漢文帝,不僅赦免了淳于意,還廢除了肉刑。
接著漢文帝宣召了淳于意,他被問及師承時,奉上了本門的醫書。到了漢成帝時,「黃帝、扁鵲脈書」經官方修訂為《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外經》(相當于如今的上冊、下冊),事實上都是扁鵲醫派的著作。今本《黃帝內經》由此闡發補充而來。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是司馬遷為扁鵲與淳于意一并所立的傳記,其中記載最詳細的扁鵲治好虢太子「尸厥癥」,讓他「起死回生」的醫案、明確提出「信醫不信巫」的醫學理念等,都可以在《黃帝內經》中得到印證。從扁鵲傳承至淳于意的這一醫派,即使放眼世界史,也可以與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斯、古羅馬醫學家蓋倫相提并論。
老官山漢墓出土醫書是《黃帝內經》的本源
在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的951支的醫簡出土之前,中醫史上至關重要的考古發現就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醫帛,讓世人一窺《黃帝內經》之前的古代醫學概貌。
經過四年的鉆研,專家們從老官山漢墓的醫簡文物中,整理出了9部未見諸史冊的醫書,并推斷其中有5部雖然不是戰國時失傳的扁鵲親撰之作,但基本可以肯定是隸屬于扁鵲醫派的典籍,是《黃帝內經》的本源。
從實物來看,這批醫簡上的字體有篆書、有隸書,明顯是古代醫家一代一代經年傳承下來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