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說:「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
以上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行得通的——父母的嘴,發出最美的聲音,就是兒女的乳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和兒女的角色定位,在不斷發生改變。當父母到了老年,兒女也長大了,那麼就應該各顧各了。
現實卻告訴我們,很多老人沒有力量去把控兒女的人生,但是「嘴里不饒人」,無形之中就制約了兒女的命運,甚至控制住了兒女,讓他們動彈不得。
01
張口就來的老人,帶給兒女「是非」。
知乎上,有人問:「媽媽總把我的隱私告訴外人怎麼辦?」
有匿名網友借著問題,說了自己和母親的幾段往事。
她很小的時候,放學回家,路過一家麻將館。母親在打麻將,順手就招呼她走過去。
懂事的她,走到麻將館,以為母親會交代一些回家寫作業,吃飯的問題。意外的是,母親掀起她的上衣,對旁邊的阿姨們說:「看吧,就這個樣子。」
那一刻,她羞愧到面紅耳赤,并且決定一直駝背走路,不讓自己很打眼,逃避小區里的阿姨們的眼神。
這樣的做法,讓她留下一個駝背的習慣,身材也走樣了。
當她長大之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參加了教師考試,因為她骨子里討厭這份工作,因此落榜了。
接下來她主動報考了公務員。母親逢人便說:「女兒考公務員了。」
八字還沒一撇的事情,母親說得頭頭是道。這讓她很有壓力,萬一考不上,丟人丟到家了。
暴露兒女的隱私,會讓兒女很自卑,也會帶來成長的困擾。如果兒女成家了,雙方的父母都揭露家庭隱私,小日子就沒有辦法過了。
誰戀愛幾次,夫妻的工作有多糟糕,孫輩有多不聽話,夫妻吵架說了什麼丑話......隱私被揭露之后,外人難免會虎視眈眈,起碼會露出不友善的笑容。
「人要臉,樹要皮」,隱私被揭開了,就是無臉見人的開始。
此外,父母口無遮攔,挑撥兒女的婚姻關系,指責女婿、兒媳的種種不是,挑剔兒女的「孝心」,和親家吵架;和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產生口角,都會間接影響到兒女的發展。
比方說,兒子和表弟一起合作辦廠,父母卻和舅舅、姑姑等吵架,堵住了晚輩互相交流的通道,導致合作很不愉快。
人生如樹,長大了,枝繁葉茂,但是怕有軟藤纏繞自己。父母瞎說的習慣,就是一根「軟藤」,要早點知道。
02
三思而言的老人,帶給兒女「睿智」。
《喻世明言》里有一個故事。
宋朝臨安府的新橋,有一個叫吳山的男人,娶妻余氏。家中有一個絲綿鋪,生意不錯,收入不少。
有一段時間,絲綿鋪隔壁住下了一對母女,女子長相不錯。因為母女倆很窮,女子總是面帶憂郁,引起了吳山的好奇,也常常拿錢去接濟她。
一來二去,吳山和隔壁的女子相愛了,還把大量的錢財,送給了女子。
女子有了錢,就搬家到另一條街去住了。吳山思念萬分,就跟了過去,繼續和女子糾纏。
有一天,吳山抱病在身,和女子交談了一會,感覺渾身乏力,暈倒在地。吳家人匆匆忙忙趕來,把吳山帶回家。
明眼人一看,吳山就是走到了「色字頭上一把刀」的陷阱里,應該狠狠地教訓一頓。
吳山的父親吳防御卻異常冷靜地說:「我兒因甚驚覺?」
經過耐心地詢問,家人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對癥下藥,治好了吳山的病。
吳山痛改前非,說:「人生在世,切莫為昧己勾當。」
如果你是吳山的父母,會心平氣和地說話嗎?指不定就怒氣沖沖地責罰起來了,還聯合兒媳一起,主張失婚。
有家庭的人,怎麼可以胳膊往外拐呢?就是要幫助外人,也應該和家人溝通,并且要把握限度。
但是回頭想一想,憤怒能有用嗎?憤怒之后,事情會更加糟糕,要理智對待才行。
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
老年父母,應該把經驗和教訓傳給兒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從現實生活來說,老人開口說話之前,要有片刻的思考,克制自己的情緒,引導家庭的正能量。
其一,主動閉嘴。
家庭有矛盾時,老人千萬別倚老賣老,而是主動認輸。這個家,真正的家長,不再是你,而是兒女了。自己當好配角,就行了。有些事情,服從就對了。
其二,提前溝通。
老人有什麼事情,不要憋著,也不要張口就來,而是要多溝通,減少矛盾的可能。
比方說,老人去哪里參與聚會,應該告訴兒女,避免兒女擔憂。老人要買什麼理財產品,應該讓兒女來判斷,是否可行,避免上當。
要知道,老人把財產或者情感弄丟了,都會影響到兒女的前程。
其三,適當沉默。
對于兒女的家務事,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吧。不到一定的程度,別開口評價。
大事上,多聽兒女怎麼說,自己再發表建議。不要先聲奪人。
03
有句諺語說得好:「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
雖然老人的腿腳不是很利索,不能幫兒女太大的忙,但是力所能及地做點什麼,也是一份關愛。
如果老人嘴巴很勤快,那就常常會幫倒忙,把家里的矛盾都挑出來,扎傷了我,也扎傷了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如刺猬聚會一樣難受。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不容置疑的,但千萬別讓嘴給毀掉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