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里的霍元甲是個十足的傳奇:「他武藝精湛,曾自創迷蹤拳,并創辦了威震中外的精武門;他曾幾次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力挫外國武師、力士,最終卻被日本人毒害致死。」
但,這僅僅是影視劇里的霍元甲,歷史上真實的霍元甲也很傳奇,但他的故事卻遠非影視劇里那般——
真實的霍元甲是天津靜海縣人,生于1868年1月18日。他的父親霍恩第是個鏢師,憑借著祖傳的「秘宗拳」絕技,霍恩第一直是當地有名的鏢師。
按理,生在這樣的家庭,霍元甲一定會自幼得父親親授武藝。可惜,因為霍元甲幼年體弱,霍恩第恐他習武成不了氣候反損了霍家的聲名,于是,他便拒絕授藝于他,只讓他潛心讀書。
那時的霍元甲確實也不是能學武的「武學種子」模樣,他總是不停地咳嗽,這樣的孩子自然不被認為是能練好氣功的主。
于是,哥哥、弟弟們年幼時便全跟著父親學武藝,可霍元甲卻只能被關在書房,這樣的結果,自然讓心氣甚高的霍元甲很是不滿了。
影視劇中幼年霍元甲
哪里有不滿,哪里就有反抗,霍元甲的反抗方式是偷偷習武。
為了學武,霍元甲每天都比父親和兄弟早起半個時辰,他這樣做自然是為了提前「藏」在父親傳兄弟武藝之所。看清招式后,他便偷偷在舍外、棗林等僻靜之所苦練。
除了學習霍家拳外,霍元甲還學習了其他門派的招數,這樣一來,日久后,天資過人的他便開始博采眾長了。他還取長補短地發明了一套自己的拳法。
可即便學了武藝,慢慢長大的霍元甲也依舊沒有武人的樣子:他的身高不足一米七,身形看起來也不是壯實武人的模樣,除了那雙極其銳利的眸子,粗看去,他身上幾乎沒有武人的特征。
因為霍元甲太不像習武之人,所以,直到霍元甲接近成年時,霍恩第才發現了兒子的「秘密」。與兒子試探性地過招時,他才驚覺:兒子已經自行練出名堂了。之后,霍恩第便在兒子保證不輕易與人比試的前提下開始親授其武藝了。
這以后,霍元甲便更加拼命地習武了。
24歲那年,霍元甲便在一次比武中,以極快的速度擊敗了一位打敗弟弟和哥哥的高手,這次比試,是霍元甲人生中第一次嶄露頭角。
但也是在這一次比試中,贏了的霍元甲反而開始疑惑了,他第一次對自己習武的目的產生了疑問。
那次戰勝對手,雖讓他在兄弟中長臉了,可他卻并不高興,他覺得「若習武就是為了押鏢、比試」,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是因為內心深處充滿疑惑的緣故,28歲這年,霍元甲下決心離開了故鄉。到天津后,他先是在一個碼頭做了裝卸工,之后,他又輾轉到了農勁蓀開設的懷慶藥棧做幫工。
霍元甲
人都說「是金子總會發光」,正是在這里,霍元甲的一身武藝被農勁蓀發現了。
農勁蓀第一次注意這個叫「霍元甲」的青年,是在他力推兩個大青石碌碡時,當時的農勁蓀便看呆了,當即他就感嘆:「如此神力的中國男子,真是奇人啊」。
自這以后,農勁蓀便格外留意這個個頭并不高的青年了。通過觀察后他發現:霍元甲平日最是打抱不平,就連街上洋人欺負黃包車夫他也會因看不過眼而插手。此時早已是革命黨的農勁蓀意識到:這個青年,骨子里和他們這些革命者是一樣的。
農勁蓀是孫中山得力助手陳其美的友人,他平日表面是富商,實際卻是革命黨。除了用實業支持革命外,他還經常用發掘人才的方式為革命搜集人才。
與霍元甲深入交談后,農勁蓀對這個很有想法的青年更加欽佩了。
很快,農勁蓀便和霍元甲成了朋友。不久,霍元甲便被升任為了掌柜。日久后,兩人便以兄弟相稱。
農勁蓀是舊式官僚出身,因為早年曾留學日本,他當初是在孫中山助手陳其美影響下一步步走向革命的,所以,他深知思想滲透的重要性。
為了發展霍元甲,只要得空時,農勁蓀便和他談論社會、國事。慢慢地,霍元甲也在他的影響下對當下的中國境況有了深入了解了。
也是在這期間,霍元甲又結識了一個重要人物:大刀王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