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里,父親是一個艱難求生的小木匠。
高爾基3歲的時候,父親因霍亂去世,母親不得不帶著高爾基,寄居在娘家。
後來,母親改嫁,高爾基跟著外婆一家生活。
可高爾基的外公,貪婪、殘暴、自私,兩個舅舅為了爭奪財產,還把高爾基當成眼中釘。
外婆家破產后,大家也沒什麼可以爭的了,生活變得極其艱苦,高爾基一邊撿破爛,一邊上學,勉強讀完了二年級,10歲時,就被生活逼著去當學徒,見慣了世間苦難,見慣了人性卑劣。
生活雖苦,但高爾基喜歡讀書,不管生活多艱難,他都沒有放棄讀書,就像他後來說的:
「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光明和越有意義。」
在黑暗、苦難的生活里,高爾基是這樣描述的:
「我記得,生活畢竟是變得越來越乏味和嚴酷了;正如我天天所看到的,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各種關系,永遠都是不可動搖、一成不變的。」
讀書,讓高爾基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他的命運也隨之而變,多年后,高爾基將他曾經的這些經歷寫出來,鼓舞了無數人。
讀完他的《在人間》,你會發現,原來讀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阿廖沙10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至此,他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
安葬母親沒幾天,阿廖沙就被送到一家鞋店當學徒。
老闆告訴他:
「當學徒就應該像雕像那樣站在門口。」
阿廖沙不懂什麼是雕像,但他的衣服因為沒有經常換洗,長了許多疥螨,咬得他實在受不了,不得不動來動去,到處撓癢。
為了生活,他很小就撿過破爛,當過小偷。
于是,老闆恐嚇他說:
「你要是敢在店里偷東西,我就把你關進大牢。」
在鞋店里,伙計們為了將鞋子賣出去,討好賣乖,阿廖沙看得想笑,他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可他的笑聲換來一頓責罵。
店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按部就班,他們對人,當面恭維,背后詆毀。
他們滿口粗話,與一切卑劣庸俗的東西為伍,并習以為常。
阿廖沙討厭這種生活,他打算逃跑,可是逃跑計劃還沒實施,他就在吃飯的時候被燙傷了,被送進醫院。
受傷的阿廖沙,丟了工作,被外婆領回了家。
外婆是個善良的人,阿廖沙最喜歡的,也是外婆。
在外婆看來,外公之所以破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幫助窮人,沒有憐憫不幸的人,上帝生氣了,就將他家所有財富都收回去了。
于是,善良的外婆,經常將手頭可憐巴巴的幾個錢,在夜里拿出去布施給別人。
外婆告訴阿廖沙:
「人們生活得很貧窮,可沒有人去關心他們。」
「富人們只管搜刮黃金,這黃金正是地獄的柴薪。」
年幼的阿廖沙,并不懂外婆說的話,但他朦朦朧朧地覺得,他跟永遠不能忘卻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了。
他嘗試讀書,那些紛繁雜亂的句子,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閃爍發光,照亮著他心靈的某個角落,讓他從庸常的生活里,看到了某些不太一樣的東西,而不至于被這庸常的生活吞噬。
高爾基說:
「如果我們自己不憐惜自己,誰還會憐惜我們呢?」
確實如此,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其他人就恨不得也上去踩兩腳。
阿廖沙有時候覺得,生活中不平之事太多了,他想到母親曾對他的處罰,很多也是不公正的,還有這世界的很多人,也無公正可言。
可外婆告訴他:
「一切都要親身去體驗,一切都要親自去了解,自己不學,誰都教不會。」
為了生活,阿廖沙再次被送到城里,成了一個制圖工學徒。
這位制圖工,是外婆的親戚,但阿廖沙并不喜歡,因為她們跟別人沒什麼不同,總是說些無聊的東西。
有一次,一人連著兩次說自己曾送給阿廖沙的母親一件斗篷,阿廖沙說:
「送就送了,不必夸耀。」
這話被當成大不敬之語,阿廖沙被教訓了一頓。
阿廖沙覺得,親戚之間的關系,往往比外人還遭,因為她們比外人更了解彼此之間的丑事和荒唐事,撥弄起是非來便更加惡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